Thursday, April 24, 2025
个人工具
登录
视图
查看“长津湖”的源代码
来自China Digital Space
←
长津湖
跳转至:
导航
,
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所请求的操作仅限于该用户组的用户使用:
用户
您可以查看与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File:电影《长津湖》宣传海报.jpg|350px|thumb|right|电影《长津湖》宣传海报]] {{#get_web_data: url=https://zh.wikipedia.org/w/api.php?action=query&prop=extracts&exsentences=4&explaintext&format=json&exintro&titles=长津湖_(电影) |format=JSON |data=extract=extract}} {{#external_value:extract }}[https://zh.wikipedia.org/wiki/长津湖_(电影) (维基百科长津湖(电影))] ==质疑影片质量遭封号== [[File:深焦被封后发布的声明.jpg|350px|thumb|right|深焦被封后发布的声明]] 在社交媒体上,这部电影也成为热议焦点。与《长津湖》相关的话题也不断登上“微博热搜榜”,在热门帖文下面的热门评论,大多是对电影的赞誉之言或者是抒发“爱国感情”。不过也有网友指出,对于这部电影的批评声音其实是被审查机制屏蔽了。 据悉,影评类公众号“深焦DeepFocus”因为发表批评《长津湖》的文章《粗制滥造的主旋律,到底献给谁看?》,被微信平台封禁两周,相关文章也被删除。<ref>[https://www.dw.com/zh/%E9%95%BF%E6%B4%A5%E6%B9%96%E7%A5%A8%E6%88%BF%E5%8F%A3%E7%A2%91%E5%8F%8C%E4%B8%B0%E6%94%B6%E7%9A%84%E8%83%8C%E5%90%8E/a-59398895 德国之声|《长津湖》:“票房口碑双丰收”的背后]</ref> <blockquote>尽管如此,影片最终的质量却并不尽如人意。在叙事的方式上,《长津湖》与《金刚川》一脉相承,但制作更加粗糙,赶工痕迹明显,很难称之为合格的工业产品。只能说,在“光荣完成任务”还是“让观众满意”这个抉择面前,影片的制作团队依旧遗憾地选择了前者。在院线反响方面,截止发稿前为止,《长津湖》综合票房达到3.76亿元,票房占比64.9%,位列国庆档票房第一位。不过就笔者观察,部分显示已满的场次(尤其早场)中实际观众仅有一半左右,可见票房中存在较大注水成分。 …… 直言不讳地说,《长津湖》的特效从理念到执行层面看都与国产电影最高工业水准相比基本倒退10年以上,哪怕是两个月赶工而成的《金刚川》也比之精致许多。诚然,与《金刚川》类似,《长津湖》也为了赶上国庆档期极力缩短了工期,而三小时“巨片”工作量之巨大也可以想见。不过,如果已经可以预见结果却不能扬长避短,未免有些贪大求全。这一问题最终是否能够得到部分解决,还要在即将上映的续集《水门桥》里见得分晓。 如果说特效是后期制作中最先被看出问题,最容易被打成筛子的第一道防线,那么剪辑的一系列问题也让人很快失去观看欲望。两个重要的战斗场面,即通信塔之战和长津湖之战中,角色的行动被剪成了碎片,镜头长度让人根本分辨不清人脸,遑论谁在干什么;很多镜头基本只是看了个人物动线的残影,成为名副其实的“电影”。笔者在观影过程中数次计时发现,在激烈的战斗场面中,镜头长度基本分布在一秒上下,长者不超过两秒,短的则只有0.5秒左右,如果将镜头本身的晃动摇摆等因素统统计算在内,观众所能捕捉到的信息就更加基本,甚至连感官层面的剥削都谈不上,更多是一头雾水。 …… 除了剪辑之外,片中一再使用的分屏手法也比较低级,审美严重缺失。影片中最惨烈的战斗部分,亦即七连在河床上隐蔽,被敌机扫射血肉横飞的场面中,画面耳部竟然淡入淡出了两个敌机驾驶员对话画面,给人感觉两个人在打 FaceTime 视频电话。随后出现了十几张人脸分屏和上下或左右分屏直至五分屏等方式,似乎想要呈现出某种群体性,但实际上也完全没有达到任何可见的效果,群像意味非常稀薄。<ref>[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671647.html 【404文库】深焦|粗制滥造的主旋律,到底献给谁看?]</ref></blockquote> ==对影片的质疑== <blockquote>刚刚打赢了解放战争的入朝部队,在抗美援朝战争初期无疑把武装到牙齿,货真价实的美军和只是拿着美式军械的国民党军队放在了一起作为参照物,这种误判其实存在于全军上下,成为了一种足以致命的盲目乐观。等到战斗打响,真刀真枪的碰撞在一起,才发现根本不是一回事。举个例子,整个抗美援朝期间,一共有四个正师级指挥员被撤职,长津湖一役就占了两个,88师师长吴大林和政委龚杰因为贻误战机,作战不力而被处以军法,88师番号被撤,缩编为团,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属于极其严厉且少有的惩罚。 所以长津湖,这个藏在朝鲜北部群山中的地名,因为这一场大战而变得举世闻名,令中美双方刻骨铭心。坦率地说,长津湖一役并不是整个朝鲜战争期间志愿军战果最辉煌的骄傲,长久以来,也并不是国内宣传的重点,甚至还不如败走兴南港的美国人,还给自己冠以了堪比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帽子。整个第二次战役中分为东西两个战局,与东线长津湖对应的西线战局中发生的松骨峰战斗,便被当时的战地记者魏巍写入了著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收入了语文课本,而东线主力三十八军更是打出了“万岁军“的名号。 那么为什么我们今天会把这样一场战斗搬上大荧幕?这是一个好问题,如果真的想回答,恐怕要从七十年前回到今天的中美关系来想一想了,毕竟战争作为人类所有社会活动中最复杂的顶级模式,从来都是为了政治在服务。<ref>[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671647.html 深溪虎|冰雪埋忠骨,寒光照铁衣——评电影《长津湖》]</ref></blockquote> ==官媒禁止“说三道四”== 解放军媒体官方微博账号@钧正平 发文称差评者“居心叵测”: <blockquote>《长津湖》刚刚上映,网上就有一些居心叵测的声音出现,称当年是驱使着志愿军官兵在缺衣少弹的情况下去送死,甚至还称“真实的战场上,志愿军和二战太平洋战场上的日军一样只会‘无脑’冲锋,靠数量取胜”。殊不知,这种方式其实是西方的宣传借口,其主要是妄图借机塑造出以寡敌众、以少打多的形象,以挽回自身作战失败的负面形象。《阿尔法美国军事指南丛书》曾指出:“西方国家的媒体想象中国士兵冲进战场,并肩作战,以大规模的‘人海战术’发动进攻。事实恰恰相反!”真正从前线归来的贝文·亚历山大也在《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一书中承认:“尽管有许多关于中国人采取‘人海战术’,用‘大批军队’猛攻美军阵地的说法,但使人望而生畏的不是中国人的集中进攻,而是他们的佯攻、奇袭或夜间的悄悄渗透。”“中国人确实采用成排成连的人海战术,以优势兵力占领精心挑选的战术阵地,以便进行决定性的穿插,但这些通常是为了牵制敌人防御部队,与此同时,其他中国部队从侧翼发动进攻,并在敌后设置路障。”还有“美军是赢家”“长津湖战役本就不该打”等谣言,也是一些人犯了“恐美”“崇美”的老毛病,掉进了不能轻易走出的舆论陷阱。<ref>[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687951685878385 均正平|对长津湖的胜利说三道四的人,他们究竟想干什么?]</ref></blockquote> === 中国数字时代相关文章===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FULLPAGENAME}}+site%3Achinadigitaltimes.net%2Fchinese%2F 更多【{{FULLPAGENAME}}】相关文章]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tag/{{FULLPAGENAME}}/ 【{{FULLPAGENAME}}】相关文章索引] === 中国数字空间相关词条=== *[[历史虚无主义]] *[[金三胖]] {{ #dpl: linksto = {{FULLPAGENAME}} }} *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FULLPAGENAME}}+site%3Achinadigitaltimes.net%2Fspace%2F 中国数字空间上更多和【{{FULLPAGENAME}}】相关的词条] === 参考资料 === <references /> [[Category: 网络事件]] __NOTOC__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模板:Extension DPL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至
长津湖
。
CDS English
Grass-Mud Horse Lexicon
Citizen Bios
China's Global Influence
COVID-19
Longform Translation
CDS总目
目录
真理馆
话语馆
人物馆
老大哥馆
公民馆
六四馆
香港馆
时间馆
CDS专页
白纸运动
编程随想
彭载舟
小红书审查百科
审查员交班日志
中国哭墙
米兔在中国
新冠病毒事件
方方日记
光复香港,时代革命
刘晓波病逝
CDS最新1000词条
CDT经典
404博物馆
真理部指令
敏感词库
五毛解密
墙与翻墙
草泥马语
麻辣总局
网语集锦
《无权者的权力》
《零八宪章》
《编译局故事》
《大明英烈传》
《毛泽东私人医生回忆录》
《历史的先声》
Connect with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