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童症”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China Digital Space
小 (文本替换 - 替换“Category”为“分类”) |
|||
第9行: | 第9行: | ||
######################################################################################## | ######################################################################################## | ||
--> | --> | ||
− | “厌童”和独生子女的经历有关,[[计划生育]] | + | “厌童”和独生子女的经历有关,[[计划生育]]政策下的90后和00后从小独享家中资源,很难对另一个幼小的生命以及养育者产生同理心。作家河森堡曾发微博指出,厌童说明社会上弥漫着一种“有今无明”的氛围,生养孩子需要超长线的投资,这与只在乎当下的心态是背离的。既然不打算生孩子,那么下一代怎样都无所谓了。在年轻人自顾不暇的时候,更幼小者带来的麻烦似乎变得更加难以忍受。 |
− | + | 从“熊孩子”到“厌童症”的话语变迁也值得深究。“熊孩子”的说法甫一出现就受到广泛欢迎,人们纷纷代入自己在高铁上或亲戚家时遇到的熊孩子事件。如果说对熊孩子的批评中暗含着对纵容孩子的家长的厌恶,以及对文明秩序的期待,那么“厌童”则更像是对儿童自身报以恶意,是一种需要反思的“[[成人主义]]”。值得注意的是,“厌童”不是一个新说法,这个现象在2017年前后也曾引起讨论,如今再次被打捞出来,语境似乎又发生了变化。([https://m.huxiu.com/article/1807278.html 来源]) | |
=== 中国数字时代 === | === 中国数字时代 === |
2023年8月20日 (日) 16:29的版本
“厌童”和独生子女的经历有关,计划生育政策下的90后和00后从小独享家中资源,很难对另一个幼小的生命以及养育者产生同理心。作家河森堡曾发微博指出,厌童说明社会上弥漫着一种“有今无明”的氛围,生养孩子需要超长线的投资,这与只在乎当下的心态是背离的。既然不打算生孩子,那么下一代怎样都无所谓了。在年轻人自顾不暇的时候,更幼小者带来的麻烦似乎变得更加难以忍受。
从“熊孩子”到“厌童症”的话语变迁也值得深究。“熊孩子”的说法甫一出现就受到广泛欢迎,人们纷纷代入自己在高铁上或亲戚家时遇到的熊孩子事件。如果说对熊孩子的批评中暗含着对纵容孩子的家长的厌恶,以及对文明秩序的期待,那么“厌童”则更像是对儿童自身报以恶意,是一种需要反思的“成人主义”。值得注意的是,“厌童”不是一个新说法,这个现象在2017年前后也曾引起讨论,如今再次被打捞出来,语境似乎又发生了变化。(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