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工具
视图

“情绪稳定”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China Digital Space

跳转至: 导航, 搜索
第34行: 第34行:
  
 
微信公众号“旧闻评论”说:
 
微信公众号“旧闻评论”说:
<blockquote>这就是当下的现实,要成为一名失去孩子的父母亲,需要非常流畅的表达能力,不能咄咄逼人,又不能示弱取巧,否则就会被环伺的秃鹫啄死或啄伤。他们的伤口尚未止血,却又要在沉沦于痛楚时确保清醒,成为讲道理、明事理的完美受害者。
+
<blockquote>
 +
这就是当下的现实,要成为一名失去孩子的父母亲,需要非常流畅的表达能力,不能咄咄逼人,又不能示弱取巧,否则就会被环伺的秃鹫啄死或啄伤。他们的伤口尚未止血,却又要在沉沦于痛楚时确保清醒,成为讲道理、明事理的完美受害者。
  
于是,在天人相隔的死亡面前,这些失去孩子的父母亲,情绪稳定到无法稳定成为舔舐伤口的真实之人。就好像,他们为人父母的身份被猛然降临的死神剥除,然后在人间,他们竟还要温顺地争取这个破碎的身份,证明自己配得上这个角色。</blockquote>
+
于是,在天人相隔的死亡面前,这些失去孩子的父母亲,情绪稳定到无法稳定成为舔舐伤口的真实之人。就好像,他们为人父母的身份被猛然降临的死神剥除,然后在人间,他们竟还要温顺地争取这个破碎的身份,证明自己配得上这个角色。
 +
</blockquote>
  
 
=== 中国数字时代 ===
 
=== 中国数字时代 ===

2024年4月10日 (三) 05:56的版本

情绪稳定.jpg
Stable.jpg

“情绪稳定”是中国媒体在报道各类天灾、人为事故、群体性事件时常用的一种描述,通常用来形容事故受害者及家属的情况。这种说法体现了官方处理事故时的“维稳“策略,强调政府和有关部门已经实施了有效的应对措施,事件已得到妥善的解决,以减轻公众对事件的担忧,防止恐慌或不满情绪的扩散。

不管是日常生活里还是文学作品中,丧亲乃是人生至哀至恸之事,古人就曾将“丧父、丧妻、丧子”列为人生三痛。以常理度之,岂能“情绪稳定”?然则内心悲伤的家属,却屡次被官方描述为“情绪稳定”。

2012年5月10日,云南巧家县发生爆炸案,几小时后,巧家县政府网站发布此案“情况通报”: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死者家属情绪稳定。有网友将“通报”中领导职务、姓名以及常见套话摘除后,发现所剩内容无几。

2011年河南驻马店正阳县38岁女子李莉在阻止当地水利部门施工时被挖掘机轧死,正阳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称“目前死者家属情绪稳定”;

2010年年底,广东省人大代表龙利源食用火锅中毒身亡,在新闻报道中同样出现“死者家属情绪稳定”[1]

“死者家属情绪稳定”已悄然成为官方在报道各类天灾、人为事故、群体性事件的固定措辞。

这让人不禁问责政府为何每每在惨烈的灾难后总能见到如此冷血的“死者家属情绪稳定” (来源:凤凰)?

凤凰网评论认为,这样的表述“令人极度窝火”:当事人遇到不幸,家属的正常反应必然是悲痛;相关部门不但无法共情,反而极力去证明死者家属情绪稳定,给他们带来了二次伤害。如此违背人性的做法,实则是出于政府邀功、拍马屁的政治需要,体现出了“权力居高临下的冷漠”。

但“情绪稳定”也有例外。2011年7月23日,浙江温州发生了严重的动车追尾事故[2]。据官方报道,事故共造成40人死亡,192人受伤。新华网在25日的报道《死伤者家属情绪激动,温州57个工作组24小时接待》中指出,遇难者家属“情绪激动、悲痛欲绝,需要稳定情绪和进行心理疏导”。《中国青年报》在《“情绪稳定”这个词,终于被扫进垃圾堆了》[3]一文中公开赞扬这篇报道,将之视为是官方媒体新闻报道的一大进步。文章写道:

所谓“情绪稳定”,其实是记者的造谣,也违背了新闻从业人员最起码的职业道德。但如果许多记者都如此胡说,就不能单从个人道德上找原因,而应找到其制度上的土壤。

这是一种扭曲新闻观的产物——在事故或灾害过后,总要突出人民奋勇斗争的英雄气概,才能鼓舞士气。至于灾难的破坏程度之重,群众生产生活之难,都一笔带过,都被视为“负面”而不予披露。于是,抢救工作必然“周密部署,有序推进”了,群众的情绪不稳定还行吗?

然而,另外一家官媒人民日报在报道同一起事故时,仍然使用了"在心理干预小组和现场志愿者的陪护下,家属情绪总体稳定"的说辞。新华网的这篇报道最终被证明只是个例,十余年过去,中国的事故灾害报道与处理仍延续着“稳定压倒一切”的策略,忽视对受害者及家属真实情绪的关注。

2023年7月,齐齐哈尔第三十四中学体育馆发生坍塌,造成十一人死亡。事故发生后,当地政府要求遇难学生家长先签字才能见到孩子遗体,在场的警察则不断要求家长“控制情绪”。在网络流传的视频中,其中一位父亲强忍着痛苦和悲伤,以近乎新闻播报的冷静语气和清晰逻辑与政府人员对峙,而他的诉求仅是认领孩子的遗体。这一事件再次引发了公众对“情绪稳定”的讨论。

微信公众号“旧闻评论”说:

这就是当下的现实,要成为一名失去孩子的父母亲,需要非常流畅的表达能力,不能咄咄逼人,又不能示弱取巧,否则就会被环伺的秃鹫啄死或啄伤。他们的伤口尚未止血,却又要在沉沦于痛楚时确保清醒,成为讲道理、明事理的完美受害者。

于是,在天人相隔的死亡面前,这些失去孩子的父母亲,情绪稳定到无法稳定成为舔舐伤口的真实之人。就好像,他们为人父母的身份被猛然降临的死神剥除,然后在人间,他们竟还要温顺地争取这个破碎的身份,证明自己配得上这个角色。

中国数字时代

中国数字空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