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工具
视图

留守儿童

来自China Digital Space

跳转至: 导航, 搜索
中国农村的留守儿童

中国的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或监护人在经济或其他因素的驱使下,离开家乡到其他地区或城市打工、经商或求学,而将孩子留在原居住地的现象。这些儿童通常由于家庭的经济困难、父母的就业需求、教育资源的不足等原因,无法和父母一同居住。

留守儿童通常在家乡或乡村中与其他亲属、邻居或老人共同生活,由他们照顾和照料。父母往往会定期返乡探望孩子,但他们与孩子的时间有限,无法给予足够的陪伴和关注。


2013年5月新华网制作图表[1]

中国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约1.3亿人。根据2005年中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推断,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人。和2000年相比,2005年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增长十分迅速。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多留守儿童。[2]

2013年,全国妇联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推算,中国共有6102.55万农村留守儿童。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6100万人,相当于英国人口的总和 。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3]

留守儿童形成的原因

具体来讲,中国留守儿童情况形成的主要原因有:

  • 农村-城市差距: 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通常比农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生活水平。因此,许多农村家庭的父母离乡背井去城市打工,以谋求更好的生计。
  • 户籍制度(城乡二元户籍制度): 中国的户籍制度对农村和城市居民有不同的政策待遇。农村居民在城市获得社会福利教育和医疗方面通常面临较大的限制,这迫使一些农村家庭将孩子留在农村,以便他们能够享受更好的福利和教育。
  • 教育资源不均衡: 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不足,质量也不如城市的教育资源。一些家庭可能会选择将孩子寄宿在城市,以接受更好的教育。
  • 经济压力: 一些家庭由于经济压力,难以承担抚养孩子的费用。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前往城市工作,留守儿童则在农村由其他家庭成员或亲戚照顾。

公共知识分子石述思在2012年发表的博文《谁制造了“5800万留守儿童”?》中写道[4]

有人说,这是中国当代社会最大的溃疡。他们享受不到完整的父母亲情,感受不到公平教育,呼吸不到自由尊严的空气,是流浪和失学儿童、心灵扭曲患者乃至少年犯最大的后备军。

如果认真了解这些孩子的成因,你就会懂得在中国这个封建传统浓郁的国度,加上贫富分化、阶层对立加剧,晋惠帝的幽灵始终没有散去,他老人家这样安慰快饿死的百姓:何不食肉糜?

其实,这5800年的孩子在为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繁荣买单。

抛开日益加剧的城乡差距不言,公共教育投入的缺失,社会福利的滞后,都使“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在许多地区成为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幻。

本来应该政府和社会承担的巨大成本,无情地压在了太多需要为生存而战的父母头上。他们被迫背井离乡,成为定期迁徙的候鸟,而照顾抚养孩子的重任便交给年迈的爷爷奶奶。

社会的救助一直都在进行,但既是乏力的,又是不平衡的。在教育部撤并乡村小学后,这个社会甚至吝啬地不能给需要长途跋涉上学的孩子提供一辆安全的校车。2011年,多起校车事故夺去数十留守儿童生命。当年各级政府采购公车费用超过800亿人民币,无一辆校车。

更多的父母将数百万孩子带到了城市。但多数大人需要每日为生计打拼,平日都孩子缺乏关爱甚至起码安全的看顾,更可怕的是,绝大多数的他们是永远不能获得金贵的城市户籍的,而没有这张中国市民的证明,孩子就永无可能获得公平的教育、医疗权益

留守儿童面临的风险

中国的留守儿童面临多种问题和挑战:

  • 教育问题:留守儿童由于生活环境和教育资源的限制,可能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机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 心理健康问题:与父母分离和缺乏亲密关系可能给留守儿童带来心理压力和孤独感,容易出现情绪问题和心理健康障碍。
  • 社会适应问题:由于长期缺乏家庭陪伴,留守儿童可能在社交和自我管理方面存在困难,缺乏适应能力。
  • 安全问题:留守儿童的安全容易受到威胁,可能面临欺凌、虐待、事故等风险。

留守儿童遭性侵

2017年7月4日,微博用户 @白衣天使茉莉花 爆料称,其12岁的侄女为留守儿童,被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奉母镇第一中学副校长及教导主任长期性侵。家人带着物证去报案,却遭当地公安拒绝立案。数小时后,相关微博被删。接着当地公安官博 @平安西华 发表了一份措辞严厉的《情况通报》,称 @白衣天使茉莉花 “炮制”了(官方通报中写成了“泡制”)这则“严重失实”的信息,扰乱“网络公共安全秩序”,并将“依法严惩”信息发布者,同时关闭了微博评论。[5]

微博账号 @白衣天使茉莉花 在首条微博被删除后,重发求助信息
在学校门口抗议的留守女孩

毕节服毒四兄妹

2015年6月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坎乡茨竹村发生了一起全家儿童死亡事件。四名留守儿童在家中死亡,分别为一兄三妹,最大的哥哥13岁,最小的妹妹才5岁。警方的初步调查结论是疑似集体喝农药自杀,但招致舆论的质疑。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坎乡离七星关区有110多公里,是七星关区最远的乡。茨竹村是贵州省的一类贫困村,全村2400多人,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家里劳动力打工和种地,村里的留守儿童有20多个。根据村民描述,四兄妹基本不出门或与其他人沟通,并多年遭受很严重家庭暴力,导致性格孤僻。孩子们的母亲任希芬在夫妻打架后,2014年3月离家出走去向不明;父亲张方其2015年3月外出打工。四孩子在田坝小学读书,但经常旷课,后辍学。(维基百科:2015年贵州毕节儿童死亡事件)

公共知识分子童大焕发表博文《毕节儿童是系统性崩溃的牺牲品》中称[6]

我们缺乏基本的系统性思维,大局、方向错了,越努力越悲剧。哪里的方向错了?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经济手段本身,我们却把它诉诸于道德、情感和行政力量!正确的办法是赋权(土地权、自由迁徙权),自下而上让每个个体和家庭变得强壮有力量,我们的诉求却是期待自上而下的监管、关怀,以及政策对农村的“特殊关照”!

知名媒体人周筱赟在博文《毕节4兄妹服毒自杀谜团:1.8亿元救助基金去哪了》里质问[7]

3年前的2012年11月,寒冷的冬夜,同样是发生在毕节市七星关区,5名9到13岁的流浪儿童为了御寒,躲在垃圾箱中生火取暖,一氧化碳中毒死亡,同样举国震惊。据毕节市政府网站显示,在5名流浪儿童死亡不到20天,毕节市对全市范围内留守儿童进行逐一排查,市、县(区)财政每年拿出经费约6000万设立留守儿童专项救助基金,采取一对一帮扶措施。

据澎湃新闻报道:毕节市七星关区擦枪岩村(即2012年事件死亡的5名儿童户籍地)村支书潘礼伟告诉澎湃新闻,村里至今并没有留守儿童档案,也没有相关财政专项基金来关爱过留守儿童。

当初大张旗鼓成立该基金,但我在毕节市政府官网和毕节市民政局官网,却查不到该基金的任何财务信息。每年6000万元经费,3年就是1.8亿元,这些钱到底去哪儿了呢?真的用于救助留守儿童了吗?还是被各级领导层层挪用了?还是每年6000万元是口头支票,只是为了平息舆论,忽悠上级领导?不管哪种可能性,其中的水都很深。

中国数字时代

中国数字空间

维基百科: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去城镇打工而被留在家乡或寄宿在农村亲戚家中,长期与父母过着分开居住、生活的儿童。

留守儿童的现象,也是近年出现的严重社會現象。这些孩子所居住的农村往往缺乏社会和经济基础设施,而这些设施更容易在城市地区获取。其出现是由于现代化的发展而导致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中国目前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产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