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金双轨制
来自China Digital Space
退休金即养老金,养老金双轨制指在中国,养老金主要分为两类: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养老金和企业人员退休养老金。体制内的工作人员不需要单独自己缴纳养老金,而是由国家财政统一发放,比起企业职工而言,退休后可以拿到更多退休金;而企业职工需要自己缴纳养老金,退休后的养老金反而更低。这种歧视性的养老金双轨制从1992年起开始实行。
以养老金替代率这个指标来看,企业职工的养老替代率只有40%多,而体制内的养老金替代率则在80%-90%,也就是说,如果在退休前工资为1万元,企业职工退休后能拿4000多元养老金,而机关事业的人员能拿八九千元。很多体制内人员的退休收入,比年轻人的正常工资还高。
歧视性制度
- 导致社会分化
养老金双轨制强化了职业和身份上的差异。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高养老金使得他们在退休后能够维持较高的生活水平,而企业职工的养老金相对较低,退休后的生活质量明显受限。这种不平等容易造成社会对立和分化,尤其是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和中低收入群体中,产生了不满情绪。
- 破坏社会公平原则
养老金双轨制违背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公平原则。理想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该以“权利平等”和“风险共担”为基础,确保所有劳动者无论职业身份,都能在退休后享受大致相同的基本保障。然而,双轨制使得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和企业职工之间形成了较大的收入差距,破坏了社会公平。
- 形成隐性职业歧视
由于养老金待遇差异大,双轨制间接导致了对职业选择的影响。许多年轻人更愿意选择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因为他们不仅在工作期间拥有较为稳定的福利,还可以在退休后享受更高的养老金待遇。这种现象进一步加剧了公共部门与企业间的职业吸引力差异,形成了隐性的职业歧视。
养老金并轨
由于各界对于养老金双轨制改革的呼声很大,2014年10月,国务院发布文件,正式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让体制内的工作人员和企业职工一样,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以前体制内工作人员不需要自己缴纳养老金,改革之后需要自己缴费。并且对改革设置了10年过渡期(2014年10月1日到2024年9月30日),过渡期结束后,也就是2024年10月,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就将全部按照改革后的新办法领取养老金,老办法正式终结,称为养老金并轨[1]。
但是现实是,养老金双轨制并轨之后,并不意味着体制内外的养老金就会完全一样,和企业养老金相比,体制内的养老金仍然具有优势。
- 首先,很多企业的养老金都是按照最低标准来缴纳,尤其是一些小微企业,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而体制内的养老金,大都是按照实际工资足额缴纳,当做工作人员的福利,所以,缴费基准不同,决定了最终领取养老金的差距。
- 其次,机关事业养老金改革之后,为了保证退休待遇不下降,当时的文件规定“机关事业单位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应当为其工作人员建立职业年金。单位按本单位工资总额的8%缴费,个人按本人缴费工资的4%缴费。工作人员退休后,按月领取职业年金待遇。”这意味着,机关事业单位的职业年金属于强制性,所以短期之内就迅速形成高覆盖。按照人社部在2019年的数据,当年我国机关事业单位的职业年金覆盖率已经高达82%,但是运行时间更长的企业年金,由于不具备强制性,覆盖率还不到10%,且主要集中于国企和央企,绝大多数普通私企职工无法享受企业年金。
延迟退休
加速到来的人口老龄化把延长退休年龄的讨论推向了风口浪尖。支持延迟退休者,大多是既有养老金双轨制的受益者,官员和专家支持延迟退休方案,因为这不仅不触动他们的既得利益,还能给他们带来利益;而反对者则多是相对被剥夺群体,甚至是受损者[2]。
公众最大的期待是养老双轨制的并轨,把每个国民一起置于平等的体制下,先解决平等问题,再解决空账问题。而“延迟退休”则回避了这个核心问题,这正是作为双轨制受益者的官员和专家所期待的。
对普通劳动者而言,辛辛苦苦熬了一辈子好不容易熬到了退休,却又赶上了延迟退休。延迟退休可能会让这些人产生一种双重的双损感:双轨制已让他们受损害,延迟退休更进一步伤害了他们的利益。
中国数字时代
- 每日人物|我的工资,没有父母的退休金高
- 知识分子|中国人到底能健康工作多少年?
- CDT 中与本词条相关的文章
- CDT搜索:更多和【退休金双轨制】相关文章
- 谷歌搜索:更多 CDT【退休金双轨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