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工具
视图

“网络身份证”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China Digital Space

跳转至: 导航, 搜索
第15行: 第15行:
  
 
7月31日,有媒体注意到即便“网证制度”仍处于征求意见期,但“国家网络身份认证App(认证版)”已经在多个应用商店出现,并已上线试点APP和场景共67个,包括部分政务App和互联网App,如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中国铁路12306、淘宝、微信、小红书、QQ等。而此app的最初版本的上传日期是2023年6月27日,远远早于2024年7月《征求意见稿》的发布。<ref>[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710199.html 【敏感词库】网号网证要来了、网络身份证要来了]</ref>
 
7月31日,有媒体注意到即便“网证制度”仍处于征求意见期,但“国家网络身份认证App(认证版)”已经在多个应用商店出现,并已上线试点APP和场景共67个,包括部分政务App和互联网App,如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中国铁路12306、淘宝、微信、小红书、QQ等。而此app的最初版本的上传日期是2023年6月27日,远远早于2024年7月《征求意见稿》的发布。<ref>[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710199.html 【敏感词库】网号网证要来了、网络身份证要来了]</ref>
 +
==能否保护隐私?==
 +
8月1日,[[南方都市报]]一篇文章遭遇[[404]],或因[[平衡报道]]而列举了质疑的意见:
 +
<blockquote>
 +
南都记者注意到,征求意见稿的起草声明显示,认证服务可以最大限度减少互联网平台以落实“实名制”为由超范围采集、留存公民个人信息。这一效果能实现吗?
 +
 +
北京大学法学院行政法学教授赵宏认为,为了保护个人信息安全而采取核发网号、网证新措施的默认前提是,由国家统一收集信息并进行身份核验,一定比互联网平台更安全。但事实是,无论是私人还是国家都会存在过度收集个人信息、滥用个人信息,甚至是通过信息对个人进行数据操控和数据监控的风险。
 +
 +
“如果只是出于信息安全的考虑,就认为由国家统一收集和核查就一定比私人企业更安全更可靠,可能并无法证立。”赵宏说。
 +
 +
沈岿也认为,该认证服务可能给个人隐私权和个人自主权带来极大风险。原本用户作为隐私被“零碎暴露”于多中心、商业化平台的网络存在,在网号、网证普及后,可能非常容易地在一个集中统一平台成为“完整裸露”的网络存在。
 +
 +
除了隐私安全担忧,网证网号制度带来的争议还有对“上网自由”的影响。
 +
 +
清华大学刑法学教授劳东燕认为,网号的推行,可能使个人在网络上的所有痕迹(包括浏览的痕迹)被“一网打尽”地轻易收集,就相当于给每个人上网时安装一个监视跟踪器。一旦有关部门不允许个人使用相应的认证服务,个人使用网络的权利便会受到限制甚至剥夺,丧失包括在网上发言、评论与获知信息等自由。<ref>[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710229.html 【404文库】南方都市报|网证网号来了?两部门新规征求意见引争论,试点APP已上线]</ref></blockquote>
  
 
=== 中国数字时代 ===
 
=== 中国数字时代 ===

2024年8月4日 (日) 20:38的版本

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在应用商店的截图。
国家网络身份认证app截图

或称“网证”、“网号”,是2024年开始在中国施行的一种网络实名制政策。据2024年7月26日公安部、国家网信办公布的 《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其核心内容是“为自然人提供申领网号/网证以及进行身份核验等服务。网民在申领了网号(网证)之后,会得到一张虚拟的“网络身份证”,它可以向需要实名认证的互联网平台进行认证,而不再需要输入姓名和身份证号等信息。官方称此举可以“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减少互联网平台以实名制为由采集、留存公民个人信息”。

该征求意见稿发布后遭到部分网民反对,但相关讨论立即遭到删除。有网民引用人大代表申纪兰在2012年广受诟病的一段发言评价网证制度:

这个网,谁想上就能上?还是要组织批准呢。

强推《征求意见稿》

7月29日,法学教授劳东燕微博发文质疑网证,回应《征求意见稿》的“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称“网号网证是给每个网民安上的监视器”,但该微博随后遭到删除:

形象地说,网号与网证制度就类似于疫情期间的健康宝,治理思路上如出一辙,只不过是将通过健康宝的社会管控日常化与常态化了。网号制度就相当于给每个人的上网行为安装一个监视器,所有网上的痕迹(包括浏览痕迹)都可一网打尽打尽地轻易加以收集。网证制度则意味着,上网或使用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供的服务,将在实质上成为一种需要经过许可才能享有的特权,如果相关部门不提供认证服务,个人就难以享有相应的互联网服务,包括但不限于发言、评论与其他服务。[1]

此后,又有多篇公开讨论遭删除[2],微博将#网号网证要来了 #网络身份证要来了 #国家网络身份认证 #国家拟为网络用户统一签发网号网证 #微信淘宝小红书等试点网络身份证 #推行网证是互联网走向规范重要标志 #网络身份证自愿申领 #部分app试点网络身份证自愿申领 等官媒发起的话题批量封禁,而V用户发出的相关微博遭关闭评论区[3]

7月31日,有媒体注意到即便“网证制度”仍处于征求意见期,但“国家网络身份认证App(认证版)”已经在多个应用商店出现,并已上线试点APP和场景共67个,包括部分政务App和互联网App,如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中国铁路12306、淘宝、微信、小红书、QQ等。而此app的最初版本的上传日期是2023年6月27日,远远早于2024年7月《征求意见稿》的发布。[4]

能否保护隐私?

8月1日,南方都市报一篇文章遭遇404,或因平衡报道而列举了质疑的意见:

南都记者注意到,征求意见稿的起草声明显示,认证服务可以最大限度减少互联网平台以落实“实名制”为由超范围采集、留存公民个人信息。这一效果能实现吗?

北京大学法学院行政法学教授赵宏认为,为了保护个人信息安全而采取核发网号、网证新措施的默认前提是,由国家统一收集信息并进行身份核验,一定比互联网平台更安全。但事实是,无论是私人还是国家都会存在过度收集个人信息、滥用个人信息,甚至是通过信息对个人进行数据操控和数据监控的风险。

“如果只是出于信息安全的考虑,就认为由国家统一收集和核查就一定比私人企业更安全更可靠,可能并无法证立。”赵宏说。

沈岿也认为,该认证服务可能给个人隐私权和个人自主权带来极大风险。原本用户作为隐私被“零碎暴露”于多中心、商业化平台的网络存在,在网号、网证普及后,可能非常容易地在一个集中统一平台成为“完整裸露”的网络存在。

除了隐私安全担忧,网证网号制度带来的争议还有对“上网自由”的影响。

清华大学刑法学教授劳东燕认为,网号的推行,可能使个人在网络上的所有痕迹(包括浏览的痕迹)被“一网打尽”地轻易收集,就相当于给每个人上网时安装一个监视跟踪器。一旦有关部门不允许个人使用相应的认证服务,个人使用网络的权利便会受到限制甚至剥夺,丧失包括在网上发言、评论与获知信息等自由。[5]

中国数字时代

中国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