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击战”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China Digital Space
(→相关链接) |
|||
第1行: | 第1行: | ||
+ | {{#get_web_data: | ||
+ | url=https://zh.wikipedia.org/w/api.php?action=query&prop=extracts&exsentences=4&explaintext&format=json&exintro&titles=游击战 | ||
+ | |format=JSON | ||
+ | |data=extract=extract}} | ||
+ | {{#external_value:extract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游击战 (维基百科:{{FULLPAGENAME}})] | ||
+ | |||
所谓“游击战式”,指的是从德赛都(De Certeau)、艾柯(Eco)到费斯克(Fiske)等一系列文化理论者所描述的,“从不在公开交战的场合挑战[[网络审查|强势者]]”,而是在“[[赵家人|强势者]]所宰制的社会秩序内部,并在反对这一秩序的过程中,持续他们的对抗行为”。 | 所谓“游击战式”,指的是从德赛都(De Certeau)、艾柯(Eco)到费斯克(Fiske)等一系列文化理论者所描述的,“从不在公开交战的场合挑战[[网络审查|强势者]]”,而是在“[[赵家人|强势者]]所宰制的社会秩序内部,并在反对这一秩序的过程中,持续他们的对抗行为”。 | ||
2025年4月13日 (日) 20:41的版本
游击战(Guerrilla warfare)是非常规战争的一种,游击战一词来自18世纪的西班牙语guerra(戰爭)的縮小詞guerrilla,意为“小战”,并在半岛战争(1808年-1814年)中出现过。游击战主要利用小规模非正规军事人员,例如叛乱分子、游击队、准军事人员或武装平民,包括招募的儿童,在战争中使用伏击、破坏、恐怖主义、袭击、小规模战争或打了就跑的战术。在暴力活动或战争中反抗正规军、警察或敌对势力的活动。
尽管“游击战”一词是在19世纪半岛战争背景下创造的,但游击战却早已沿用。(维基百科:游击战)
所谓“游击战式”,指的是从德赛都(De Certeau)、艾柯(Eco)到费斯克(Fiske)等一系列文化理论者所描述的,“从不在公开交战的场合挑战强势者”,而是在“强势者所宰制的社会秩序内部,并在反对这一秩序的过程中,持续他们的对抗行为”。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大众文化实践,“弱势者通过利用那剥夺了他们权力的体制所提供的资源,并拒绝最终屈从那一权力,从而展现出创造力”,对霸权力量进行符号学意义上的抵抗。
这些抵抗与冲突,主要由快感所驱动:“生产出属于自己的社会体验的意义所带来的快感,以及逃避权力集团的社会规训所带来 的快感”(费斯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