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工具
视图

“民族主义”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China Digital Space

跳转至: 导航, 搜索
第5行: 第5行:
 
{{#external_value:extract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民族主義 (维基百科{{FULLPAGENAME}})]
 
{{#external_value:extract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民族主義 (维基百科{{FULLPAGENAME}})]
  
根据安东尼·史密斯的梳理,“民族主义”一词在当代主要有如下几种含义:(1)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2)民族的归属情感或意识;(3)民族的语言和象征;(4)争取民族利益的社会和政治运动;(5)普遍意义或特殊性的民族信仰和(或)民族意识形态。这些含义的共同主题在于“给予民族以高于一切的关注”。
+
根据安东尼·史密斯的梳理,“民族主义”一词在当代主要有如下几种含义:(1)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2)民族的归属情感或意识;(3)民族的语言和象征;(4)争取民族利益的社会和政治运动;(5)普遍意义或特殊性的民族信仰和(或)民族意识形态。这些含义的共同主题在于“给予民族以高于一切的关注”。政治精英通过各种符号与标志来宣扬和主导民族主义,以达到自己团结内部成员、转移政治视线等统治目的。当精英适时地向普通公众灌输民族主义的“框架(framing)”时,人们的民族主义情绪就会被点燃。
 
 
在政治学领域,民族主义往往和民族国家联系在一起。因此,政治学家往往会从整个民族国家的历史形成和政治运行中寻求民族主义的起源。历史论者认为,民族主义根植于民族形成的历史,殖民侵略与民族独立直接催生了新兴国家的民族主义思潮与民族主义运动。文化论者认为,民族主义的根源在于前现代社会的亲缘关系和宗教信仰,不同的传统文化塑造了不同国家各不相同的民族主义。建构论者则认为,民族本质上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印刷资本主义使得想象成为可能,进而推动民族主义的发展。政治精英通过各种符号与标志来宣扬和主导民族主义,以达到自己团结内部成员、转移政治视线等统治目的。当精英适时地向普通公众灌输民族主义的“框架(framing)”时,人们的民族主义情绪就会被点燃。
 
  
 
2017年中国学者的一个问卷调查研究通过对网民的问卷调查数据探究了当代中国民众的民族主义及其形成。这个研究在理论上区别了[[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这一对相关概念,同时又在实证上证明了他们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了信息接触对民族主义影响作用中的中介变量,正是这些中介变量造成了个体在民族主义态度上的差异。最后的研究结果表明,信息接触并非直接影响个体的民族主义倾向,而要通过威权人格和意识形态的传导。换言之,在信息对具体政治态度产生影响的过程中,个体的心理人格和一般性政治态度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因此,相同的信息很可能对不同的个体产生完全不同的影响。包含民族主义框架的官方宣传对于威权人格高、意识形态偏左的个体而言很可能强化了其既有的态度,而威权人格低、意识形态偏右的个体很可能会漠视这些信息,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2017年中国学者的一个问卷调查研究通过对网民的问卷调查数据探究了当代中国民众的民族主义及其形成。这个研究在理论上区别了[[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这一对相关概念,同时又在实证上证明了他们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了信息接触对民族主义影响作用中的中介变量,正是这些中介变量造成了个体在民族主义态度上的差异。最后的研究结果表明,信息接触并非直接影响个体的民族主义倾向,而要通过威权人格和意识形态的传导。换言之,在信息对具体政治态度产生影响的过程中,个体的心理人格和一般性政治态度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因此,相同的信息很可能对不同的个体产生完全不同的影响。包含民族主义框架的官方宣传对于威权人格高、意识形态偏左的个体而言很可能强化了其既有的态度,而威权人格低、意识形态偏右的个体很可能会漠视这些信息,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2023年2月7日 (二) 00:25的版本

民族主義(英語:Nationalism,德語:Nationalismus,義大利語:Nazionalismo),亦稱國民主義、国族主义、国粹主义,是一種主張民族(nation)與國家(state)應該整合為共同體,形成民族國家的意識形態與信條,其旨在追求民族的生存、发展、兴盛。民族主义者往往认为民族拥有自我治理的主权,而不应受他人干涉,即民族拥有民族自决权,而这一观念则起源于人民主权论。 漢語中的“民族”意義較廣泛,既可能是基于语言、族裔、部落或种族的族群团体(Ethnic group),也可能是一国、一地之公民集体,與英文的Nation意義不盡相同。就民族主义的起源而言,早期学者多认为民族主义是自古已有的原生概念,有时会主张民族间存在着基因差异。(维基百科民族主义)

根据安东尼·史密斯的梳理,“民族主义”一词在当代主要有如下几种含义:(1)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2)民族的归属情感或意识;(3)民族的语言和象征;(4)争取民族利益的社会和政治运动;(5)普遍意义或特殊性的民族信仰和(或)民族意识形态。这些含义的共同主题在于“给予民族以高于一切的关注”。政治精英通过各种符号与标志来宣扬和主导民族主义,以达到自己团结内部成员、转移政治视线等统治目的。当精英适时地向普通公众灌输民族主义的“框架(framing)”时,人们的民族主义情绪就会被点燃。

2017年中国学者的一个问卷调查研究通过对网民的问卷调查数据探究了当代中国民众的民族主义及其形成。这个研究在理论上区别了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这一对相关概念,同时又在实证上证明了他们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了信息接触对民族主义影响作用中的中介变量,正是这些中介变量造成了个体在民族主义态度上的差异。最后的研究结果表明,信息接触并非直接影响个体的民族主义倾向,而要通过威权人格和意识形态的传导。换言之,在信息对具体政治态度产生影响的过程中,个体的心理人格和一般性政治态度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因此,相同的信息很可能对不同的个体产生完全不同的影响。包含民族主义框架的官方宣传对于威权人格高、意识形态偏左的个体而言很可能强化了其既有的态度,而威权人格低、意识形态偏右的个体很可能会漠视这些信息,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然而,外部信息往往藉由个体内在特性方可发挥作用并不意味着政治系统生产出的带有强烈的排外和国家至上主义的信息无足轻重,它们往往是民众在舆论或政治态度上的导火索或触发器,使得平常隐藏在个体头脑深处的动机和态度迸发和凸显出来。一个充满敌对、排外、不宽容的舆论和信息环境,会将身处其中的个体的威权人格最大程度唤醒,进而从整体上将社会氛围推向极端民族主义,那些不同观点者将被压抑并可能最终被消灭。藉由民族主义滋生和点燃的爱国主义,也是近现代以来纳粹德国、日本军国主义等国家侵略和扩张的心理和文化基础。[1]

关于“商业民族主义者”

新媒体时代孕育出来一批手艺人。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任何主义一旦被作为商业项目来开发,都极具经济价值。只不过自由主义的帖子因为容易被删,所以价值上要打个三折。就好比路边摊烧烤,就算好吃也面临时刻被城管查收的风险,自然上不得台面。

一个社会的民族主义之兴起,总是有商业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这个群体可以称之为商业民族主义者。其实也就是新时代的手艺人,凭本事吃饭,生生把民族主义做成买卖。

前一段的咪蒙系账号一鱼两吃,就是商业民族主义手艺人的典范。一个账号爱国,一个账号恨国,左右手把两个生意都做成了。其实说穿了,还是民族主义手艺人看得晶莹透彻,读者什么时候真正追求过真理呢?

凡是能向他们提供幻觉的,都可以很容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凡是让他们幻灭的,都会成为他们的牺牲品,勒庞如是说。

这门行业比国企做得更大更强。外国手艺人也挤进来,靠给中国花式点赞赚的盆满钵满。自媒体里更挤满了商业民族主义者,谈时事的十万加账号在讲的不是国际形势,而是演义版国际形势。

生产观点和情绪,打造人设,喂给你过滤度超过娃哈哈纯净水的真相。世界完犊子,中国或最赢,商业民族主义手艺人带给社会的是超过新闻联播的五星级观影体验。[2]


中国数字时代相关文章

中国数字空间相关词条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