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工具
视图

“改革开放”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China Digital Space

跳转至: 导航, 搜索
第5行: 第5行:
 
{{#external_value:extract }}[https://zh.wikipedia.org/wiki/{{FULLPAGENAME}} (维基百科:{{FULLPAGENAME}})]
 
{{#external_value:extract }}[https://zh.wikipedia.org/wiki/{{FULLPAGENAME}} (维基百科:{{FULLPAGENAME}})]
  
202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闭幕,会议通过了政治报告、中共党章修正案等。新党章加入了“敢于斗争及增强斗争本领”和强调“传承[[红色基因]]”。独立学者温志刚表示,中国新党章的基本精神已经确定将[[斗争哲学]]取代过去数十年的建设哲学。他说:“党章基本精神已经决定他要以斗争哲学取代过去四十年的建设哲学、经济发展哲学。这种包含斗争的党章是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中共)总路线、新的纲领。在这个斗争纲领之下,才有[[李克强]]等[[邓小平]]发展路线的继承者被全部清洗。”<ref>[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9B%BD%E5%85%B1%E4%BA%A7%E5%85%9A%E6%94%BF%E6%B2%BB%E8%BF%90%E5%8A%A8%E5%88%97%E8%A1%A8 维基百科:中国共产党政治运动列表]</ref>
+
202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闭幕,会议通过了政治报告、中共党章修正案等。新党章加入了“敢于斗争及增强斗争本领”和强调“传承[[红色基因]]”。独立学者温志刚表示,中国新党章的基本精神已经确定将[[斗争哲学]]取代过去数十年的建设哲学。他说:“党章基本精神已经决定他要以[[斗争哲学]]取代过去四十年的建设哲学、经济发展哲学。这种包含斗争的党章是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中共)总路线、新的纲领。在这个斗争纲领之下,才有[[李克强]]等[[邓小平]]发展路线的继承者被全部清洗。”<ref>[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9B%BD%E5%85%B1%E4%BA%A7%E5%85%9A%E6%94%BF%E6%B2%BB%E8%BF%90%E5%8A%A8%E5%88%97%E8%A1%A8 维基百科:中国共产党政治运动列表]</ref>
  
 
=== 中国数字时代 ===
 
=== 中国数字时代 ===
第20行: 第20行:
 
*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space/Special:Random  漫游数字空间]
 
*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space/Special:Random  漫游数字空间]
 
</div>
 
</div>
 +
 +
===参考资料===
 +
<references/>
 
[[Category: 时政词汇]]
 
[[Category: 时政词汇]]
  

2024年3月25日 (一) 05:34的版本

改革开放,是由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等人提出和创立,在1978年12月18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正式实施的一系列以经济为主的改革措施,可总结为“对内改革,对外开放”。1978年,邓小平等人提出了「對內改革、對外開放」、「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观点和理論。相对而言,中国共产党内部支持方被稱為改革派,以邓小平、胡耀邦、趙紫陽為首,並得到軍方代表葉劍英、杨尚昆等人支持,反對方则以陳雲、李先念等保守派為首,並得到軍方代表徐向前等人支持,兩派政治斗争長达17年(1978年—1995年),其中1989年的“六四事件”曾导致改革开放一度遭遇危机、改革派大幅受挫,直至1992年鄧小平南巡才使得改革开放確立为中国今後的基本国策。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也逐渐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構成“鄧小平理論”,并于1997年中共十五大期间被納入中共党章、1999年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基百科:改革开放)

202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闭幕,会议通过了政治报告、中共党章修正案等。新党章加入了“敢于斗争及增强斗争本领”和强调“传承红色基因”。独立学者温志刚表示,中国新党章的基本精神已经确定将斗争哲学取代过去数十年的建设哲学。他说:“党章基本精神已经决定他要以斗争哲学取代过去四十年的建设哲学、经济发展哲学。这种包含斗争的党章是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中共)总路线、新的纲领。在这个斗争纲领之下,才有李克强邓小平发展路线的继承者被全部清洗。”[1]

中国数字时代

中国数字空间

参考资料